首页

裸足插嘴视频

时间:2025-05-25 21:40:56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43701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维和军人给我们带来了和平与友善”

航天工程是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典型代表,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同时,也在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今年,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刚刚迎来30周年,而探月工程也进入第20个年头。这些重大的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宁德市台办负责人表示,两岸婚姻群体已成为宁德市的一大特色,希望通过加强联络联谊,宣传大陆的人文风光以及各式各样的美食美景,吸引更多的台胞来宁德走走看看、投资兴业,共同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学界追思李政道:为中国科技发展培养大批后备人才

来自尼泊尔的留学生乔萨里说:“如果没有从尼泊尔来到中国,我不会知道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充满魅力的舞蹈——水袖舞。桂林的自然景观与水袖的流动相辅相成,舞蹈的优雅与桂林那令人惊叹的山水相结合,创造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心聚力

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友谊之旅,共促发展的团结之旅,拓展伙伴关系的合作之旅。从利马到里约热内卢再到巴西利亚,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再次证明,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只要坚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公道正义,就能不断深化拓展伙伴关系,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4丝路画语艺术展在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8月18日08时至19日08时,新疆北疆西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南部、华北中东部、黄淮中北部、江南中南部、华南大部、台湾岛、云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河北东北部、天津东部、山东北部和西部、河南东部、福建南部、广东中北部和东南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50~80毫米)。新疆北疆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6级风。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